历史文化民俗
白茆山歌源远流长,白茆山歌蜚声中外。作为二进中南海、三出国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茆山歌唱响的是常熟这一方土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追寻白茆山歌的宗源,相传, 大约在4500年前,一支良渚文化部族定居到白茆的坞丘山下,白茆山歌就在这个时候开始 萌芽,后经历代传唱,逐步演变成了如今形式多样、古俗风雅的乡土风格。赏析白茆山歌的 曲调、内容和形式,大致可分为引歌、盘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等11种,它多以叙事、 抒情为主,反映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情景。
【文明见证】
文学价值——吴歌历史悠久,为古体诗歌开一代诗风。
历史价值——吴歌歌曲内容丰富,是研究吴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和吴方言土语最有价值的活资料。
艺术价值——艺术家创作歌词和音乐艺术也可从其中吸收营养,得到借鉴。
娱乐价值——数千年来,唱山歌是农村文化生活中一种最好、最普遍的娱乐活动。
【从良渚文化中走来】
距今4500多年的良诸文化时代的常熟先民,定居劳作在白茆塘畔坞坵山下。因此,白茆山歌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并发展,并以自成系统的常熟方言,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歌风格,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在白茆塘流域广为流传。
【山歌百科】
山歌按它的曲调形式、内容我们将它分为:引歌、盘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等11种。
冯梦龙,长洲(今苏州)人,生于明万历二年, 出身名门世家,清兵南下时,他积极参于反清大业,清顺治三年春忧愤而死。冯梦龙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 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钱谦益,明末清初文坛泰斗。晚年和柳如是隐居在白茆塘畔的红豆山庄, 诗歌唱和,给白茆山歌更是增添了一分古俗风雅的色彩。同时钱谦益还记录下了六百年前的一首元代的白茆山歌:“好条白茆塘,只是开不全,若与开的全好与西帅歇战船”。
陈泳超,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著作有《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
贾芝,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2002年9月,90岁高龄时到江苏常熟白茆乡考察白茆山歌。2016年1月14日逝世,享年103岁。
【百腔争艳】
(山歌剧场)剧场展板上记载着白茆山歌从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孕育发展,通过一代一代传承人的努力, 到现在十五次上北京城、两进中南海、三出国门的高光时刻。 该剧场同时具备喝茶、演绎、会议、视听等综合服务功能。
二进中南海
1984年、1986年,白茆山歌手闵玉娟,先后两次进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唱。
三出国门
2005年6月,到马来西亚国际艺术节演出。
2009年8月,应邀赴日本参加东亚农耕歌谣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2018年6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介绍并演唱白茆山歌。